2013年8月28日 星期三

年輕的老巷弄:鄂王社區徒步


作者:陳葦珊

內文:

來宜蘭城深度旅遊,一定要走路。

這麼說可能有點獨斷,但是,如果不走路,很多值得一逛的景點就只是車窗或後照鏡一閃而逝的畫面。攤開地圖,舊城東、南、西、北路圍繞起來的舊城,其實並不太大,這就是清代宜蘭城的範圍。


鄂王社區,就是一個很難開車或騎車逛透的地方。在宜蘭隨機問當地人:「鄂王社區怎麼走?」,他們可能會有點疑惑,不過,如果你向他們詢問「碧霞宮」的位置,通常都會有答案。到了宜蘭城,步行抵達鄂王社區是最好的方式,你會發現你逐漸走進一個雖然不大,卻處處古韻十足的場景。

宋寧宗追封岳飛為鄂王。「鄂王社區」的由來,顯然和其祭祀中心「碧霞宮」(即宜蘭第一座岳飛廟)有關。2006年開始,鄂王社區陸續推動社區營造和藝術再造的環境工作。許多老師傅也參與計畫。因此,散步於鄂王社區,平實的風景中常見巧思。以前興建廟宇是二、三十年的工程。彩繪、燒畫磚、糊紙、花藝、製香…這些現在看起來是藝術的古老技術,其實就是從當時人們尋求精神寄託、祈求國泰民安的心思延伸而來,當然,也是賴以維生的方法。
來到鄂王社區,處處是活的古蹟,仍有人生活在其中的兩百年的房子、廢棄不用許久又被重新整頓的古井。匠師的工藝成果伴你漫步,沒有吵雜的遊客、不斷接送、短暫停泊的遊覽車,你可以在這裡待著,和騎電動車買菜回來的爺爺一起在時光的縫隙裡呼吸,。鄂王社區告訴我們一件事,古蹟不一定是博物館的陳列,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藝術,不一定是高閣上難以企及的展示,也可以是行走間的風景。
                                            

                                                     

2013年8月14日 星期三

至和睦客棧打工換宿心得─舊城勁古錐

作者:陳葦珊

第一眼看到和睦客棧印象很深刻也莫名的安心,心想:「這是一個值得落腳一陣子的地方」。

和睦客棧二樓掛著反核旗幟

客棧一樓販賣原味雜貨等,是間概念小店。打工換宿的人可以使用的空間就是二樓以上,算是很寬敞的。穿越樓梯和兩個小木門,打開大門,就看到樸實有份量的桌椅擺設,還有入住須知、參考資料和一些可以悠哉閱讀的書。我特別喜歡吧台的感覺,還有燈光挑選的十分具有點綴效果。附近一帶,嗅聞得到老房子的氣息,和睦客棧亦如是。不過,也非常能夠感受到老屋子透過整頓之後,散發出來的活力。
三樓睡鋪外的空間,還有精心具有古意及創意的擺設

     原本我以為我的工作會是比較靜態的,例如文章寫作或者客棧清潔維護。不過可能是因為我住宿十天,為時不短,所以,抵達當天的下午,就被告知明早要跟兩個森林系大四的女生一起去內城那邊的農場打工。

                                                   
手寫的阿財農場標示

搭乘客運,繞過一段小路,就到了「阿財農場」。這個十分具有台味的名字,就是負責指導我們,及整個「阿財農場」實際操作的阿伯的名字。農場的工作,我還算是熟稔,過去暑假都會回鄉下幫忙外婆家的田事。所以除草、揀菜都還能勝任。而且阿財叔和其他日和基金會的工作人員,也非常親切。總是關心著我們是否記得喝水,要我們盡量在涼蔭下工作等。

每次做完一天(六小時,中午休息,可住兩天)的工作,從農場返回客棧,心裡總是充實的。或許,勞動的時候思緒會獲得更有效的沈澱。平常在台北或新竹上課唸書,環境太過狹小,總覺得很容易疲乏。在農場勞動,雖然流很多汗全身臭臭的,有時也會累到吃完飯就困倦不已,但是起床早了,身體也暢快許多。
               
阿財農場一隅
後來聽從建議,我一天打工,一天休息。剛好有時間緩衝一下。時值夏日,天氣熱到穿鞋走路時一樣腳底發燙。於是我根據天氣狀況,訂定每天的行程。中午(十一點到兩三點左右)盡量不要出門。接著,我參考宜蘭縣文化局出版的《宜蘭城慢遊(工藝篇):宜蘭市舊城區深度導覽手冊I》,大致選定我每天要走的路線。這本書今年四月才剛出版,介紹頗為詳盡。讓我對宜蘭城的想像又添加了一些可考的歷史成份。我把舊城當作一塊餅,劃成東西南北四份,慢慢咀嚼其中不盡相同的風味。為了更完整,也把宜蘭河堤的部份納入。

     如果行走當天有主題,就可以整理成幾條路線。例如,文學考古路線:文學館、宜蘭縣設治紀念館、人文空間、日治時代建築,延伸到火車站附近,作家黃春明的「百果樹紅磚屋」(我就在這裡宛如包場,看了卓別林著名的《摩登時代》),如果還不累,「舊書櫃」二手書店,提供有咖啡輕食餐點,心靈的,以及肉身的。這兩個地方都很有自己的特色,從老建築的活用和內容的陳設,也不時舉辦各種活動,在舊城,這樣的地方還不算少。你也可以嚐試藝術欣賞路線,從佛光山的蘭陽別院開始,有常設展還有一些不定期的展覽,我去的時候,剛好欣賞到工藝作品聯合展,和舊城匠師的古老技藝隔著時代相互呼應,返回客棧時,還在榮民醫院的員山分院看到繪畫展覽告示。很好奇的一探究竟,原來是診間之間的掛畫緩和了醫院的氛圍。其他還有老店美食路線、鄂王社區、雜貨街豆腐街打鐵街…匠師及其工藝探訪路線,幾天下來,還不自覺地走了不少有歷史的大小廟宇。

     但如果可以,準備好涼被(如果不習慣睡木板通舖,還可以多帶一個枕頭),別忘了防曬用具口罩外套乳液等,從你所在的地方出發。讓自己試著融入舊城的生活步調。如果不像我一樣喜歡獨自出行,卻剛好沒有人可以陪伴的話,可以試著每到一個地方,都告訴自己:「這是『我的』國小、這是『我長大的』地方、這是『我常來』拜拜的土地公廟…。」總之,就是設法讓自己多一點安全感。

走著走著,腿酸也勁開心。

2013年8月6日 星期二

複合式花店的傳承味:江河師古早味




      【宜蘭舊城─花玉號】
        地址:宜蘭市城隍街13號

        
花玉號店面(圖片來自:蘭城百工網站)
本文作者:陳葦珊

   假日的宜蘭舊城,除了幾間排隊美食店面之外,都逸散著日常的氣息,觀光的氛圍並不濃厚,獨自行走時,遇到的幾乎都是道地的宜蘭人,有時看到你對他們居住地很有興趣地在拍照紀錄,還會停下鐵馬招呼:「那邊也很漂亮,你去過了嗎?」

    城隍街上有一間花店,但不是那種專門製造情人節或生日花束的店家,這裡賣的花束多用於儀式:祭拜或喪禮,總之是宜蘭人傳承下來的傳統事宜。「花玉號」裡有真花也有假花。一不小心,就會把假花錯當真花,或把角落的真花當成假花。


翻拍自鄂王社區發展協會「黃德河師傅菊花作品」明信片(攝影:陳葦珊)
    今年因意外生病往生的黃德河(1928-2013),造花技藝源自童年於母親身邊的耳濡目染,拜師潘牛之後,又更上一層。熟習「花玉號」的歷史,好比打開一部「蓪草花興衰史」。事實上,蓪草花藝要追溯起來,還可以回到秦始皇的時代來談。不過,除了這項難得一見的技術傳承之外,「花玉號」還是一間複合式店面,兼賣杏仁豆腐、茶葉蛋、豆乾和糕渣。
     製作這些傳統點心的,不是別人,正是黃德河的孫子。如果你走進花店,左手邊的介紹蓪草花藝和「花玉號」沿革的海報中,有一張全家福的照片,右下角那位穿藍色衣服的孩子已經長大,並且,承繼了黃德河的另一項手藝:製作精巧的點心。在阿公的說服下,黃方宥回到老家宜蘭經營「江河師古早味」。黃方宥原本在台北作工程師,他說自己沒有學到蓪草花的作法,不過,糕渣、杏仁豆腐這些點心,都是阿公教的。黃家人認為這一樣傳統手藝必須有人承繼下去,不然太可惜了。

    坐在「花玉號」的桌子旁,等待一碗杏仁豆腐。等待的時間並不無聊,因為牆上還有許多蓪草花的相關資料可以閱讀。如果不想思考,還可以默默觀察不遠處,沉默的花藝創作者。這項精巧的技術除了需要極大的耐心,還得忍受久坐的不適。
咬勁十足的杏仁豆腐攝影:(陳葦珊)
   

    夏季的杏仁豆腐多放了西瓜丁(有時候也會配以芒果),杏仁豆腐的杏仁味並不重,這才是天然的杏仁味。咬起來很有嚼勁,有點像小時候常吃的那種推車在賣的黃色粿條。紅豆、西瓜丁和杏仁豆腐,原本沒有想到的搭配,嚐起來十分爽口。臨走前,又點了一盒豆乾,外帶一顆茶葉蛋。茶葉蛋頗香,豆乾搭配辣味小菜也很入味。糕渣的話,夏日要先訂才有供應。

        走進複合式的「花玉號」,欣賞不能吃的花,眼睛飽了疲累了,還能填補胃的空缺,把老師傅傳承下來的另一項手藝吃進嘴裡。